《儒藏》论坛系列学术讲座第79讲

发布日期:2012-05-28 作者:管理员来源:

     2012520晚上七点,湖南大学岳麓书院院长朱汉民教授在研究生院1-102教室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的讲座,题为:书院精神与书院制度。

朱汉民,湖南大学岳麓书院院长,二级教授,历史学、哲学学科博士生导师,首届湖南省优秀社会科学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学术兼职有:湖南省社会科学联合会副主席、湖南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国家社科基金评审专家、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教育部历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实学会副会长、中华朱子学会副会长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清史工程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图书等十多项。出版《宋明理学通论》、《玄学与理学的学术思想理路研究》、《湖湘学派与湖湘文化》、《宋代四书学与理学》等学术专著十多种。获得国家图书奖、全国优秀教材奖、教育部和湖南省级优秀社会科学成果奖十多项。

“书院”一词最早出现于唐代,是作为皇家藏书之地,而现代书院是指集藏书、教书、学术研究、学问探讨为一体的机构,两者是有着不同的,但是发展到宋代,随着民间书院的发展,渐渐成为一种普遍的教育制度,直至晚清1901年废书院,改学堂,影响深远。追根溯源,中国古代的教育始于官学,夏商周时期已经存在官学系统,只有贵族可以进入,到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官学衰微,私学兴起,虽然也是大师云集,但是不同于现代书院,没有固定的场所,没有教育设施,也基本没有固定的教程,大多是学生跟在老师身边随时言传身教,发展到汉代已经有相对固定的经舍,唐宋时期,随着雕版印刷术的出现,书籍增多,民间藏书日益增多,围绕这些书籍有许多求学之人聚集成为书院的雏形,及至宋代,政府对私学的重视,从经济的精神方面加以鼓励,逐渐成为制度化的机构。“书院”在宋代的制度化对后世是影响巨大的,这是弥补官学制度不足的一个有效措施,政府无需很多财政支出,便可收获很多人才,这也是政府大力支持的一个主要原因。而且在学术上,面对佛学的冲击,中国士大夫都在寻找出路,书院的兴起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平台,他们可以在自由的环境中进行研究讨论,这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宋明理学的发展。

书院之所以可以在中国存在一百多年,教授认为这是和书院所具有的精神不可分离的。首先,书院体现了一种价值关怀的人文精神,书院作为儒学传播的一个基地,是有着崇高追求的,孔子说:士志于道,儒家之道主张要以道修身,追求人格的完善,要成为士,成为君子,成为圣贤,代表的是完善的社会秩序,宋代的士大夫们,包括朱熹和张栻,都明确指出书院修道的要求,是要弘道济世。其次,书院体现了知识追求的目标,但是知识并不是唯一的目标,儒家讲究的经世致用,这要求人们通过读书完善自我,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学习并思考人生,成为一个可以造福社会的人。价值关怀和知识追求的统一在书院得到了统一,求道和求学也达到的统一,求学之人在书院不是为知识而知识,而是自我道德的完善,最终达到服务社会,为己为社会相统一。

教授一再指出:精神必须靠制度保障,书院亦然。书院虽然不像官学一样作为朝廷的附庸,但是也有自己的学规、学箴。书院继承了传统私学的长处,有着较为宽松的环境,其主持者和管理者都是很有学问的“山长”,同时相对于传统私学,书院有固定的设施和场所,也有固定的讲会制度(也叫会讲制度),这些都是保证书院精神得以实现的基础。教授尤其举了朱熹的《白鹿洞书院揭示》的例子,指出其对中国教育及其对韩国、日本的影响,当然,某些方面也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

反观现代的教育制度,并不是土生土长,而是晚清政府面对社会危机从西方引进而来,但是问题是,我们继承了西方的教育制度却没有意识到可能会和中国的实际不符合,同时却抛弃了中国传统书院的博雅的精神,导致现代大学成为一个空洞的体制,仅仅作为一个技能型和知识型的教学机构,频频出现问题。教授呼吁在现代大学精神失落的时代,要积极吸收书院精神,尤其是书院精神和书院制度这样一个完美的契合是值得借鉴的。只有充满精神的大学才是具有生命力的大学。

最后,教授和同学们进行了积极的互动,对于同学们关心的问题作出耐心的解答,使得同学们收获颇多。本次讲座由古籍所杨世文教授担任主持嘉宾。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