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的中国印象和中国史研究的传承与现状

发布日期:2012-06-25 作者:管理员来源:

 

2012613下午3点至5点半,美国新泽西州罗文大学历史系教授、北京大学历史系特聘王晴佳(Q. Edward Wang)在澳门新莆京游戏大厅望江校区研究生院1-102教室,为我院师生带来其系列学术讲座第三讲,题为《美国人的中国印象和中国史研究的传承与现状》。此次演讲由杨兴梅副教授主持,刘世龙教授、周鼎博士等和院内外学生们出席。
 此次演讲围绕“美国人的中国印象”和“中国史研究的传承与现状”两大主线,王教授以自身在美国生活的经历与对西方史学史研究的经验为切入点,深入浅出地进行了阐述。
(讲演三 配图1) 讲演中的王晴佳教授_副本.jpg
王晴佳教授首先从美国所处的地理环境出发,介绍了美国农业与农民的概况、美国人在生活习惯、性格、观念等多方面的情况,为我们展现了一副生动的美国图景。王教授接着谈到现今美国的中国史研究成果丰富,新潮迭起。但若追根溯源,中国史研究由欧洲开始,在德国、法国较为发达,美国则是研究中国史的后来居上者,对于美国学者研究中国史的发展变化过程,王教授以萨义德——费正清——柯文作为不同观点的代表,揭示美国对中国史的研究经历了由“线性历史观”——“西方冲击—中国回应”模式——“在中国发现历史”的转变过程。王教授特别指出,费正清的“冲击—回应”模式是基于其自身的中国知识背景与中国实践、是出于对中国的关怀而提出的。这一理论改变了这一时期美国汉学的研究状况,使学者研究的焦点由古代中国转移到了现在,强调中国当今包括共产主义中国在世界历史上的重要性,但当时的中国学家研究中国却不能到中国大陆进行研究。而柯文“在中国发现历史”的提出,是在经历1960年代后出现现代化多元模式的前提下,对其师费正清“挑战与回应”模式的批判,但他是出于对美国的关怀、出于区别于西方中心论的美国立场(意欲领导非西方的现代化),而非出于中国的立场。基于上述阐释,王教授认为美国的中国史研究及其问题意识,与美国本身的社会生活和美国自身的学术传承与现状有着密切的关系。对于美国的“新清史”研究概况及最新动向,王教授也作了简明扼要的介绍。
作为国际知名史学家,王晴佳教授学贯中西,将渊博的学识讲得深入浅出,使在座师生听得兴趣盎然。讲演后的互动环节更显热烈,问答频频,以至超出预定时间达半小时。王教授就同学们所提出的美国学界在历史研究中怎么样借鉴社会学方法、美国的女性史、书籍史、中日战争史研究动向等问题,逐一作了回答。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