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以史为鉴”到“史学革命”——近现代中国史学性质转变

发布日期:2013-10-20 作者:管理员来源:

 

20131018日晚730分,德国哥廷根大学教授、澳门新莆京游戏大厅特聘教授施奈德(Axel Schneider)先生应澳门新莆京游戏大厅之邀,以“从‘以史为鉴’到‘史学革命’——近现代中国史学性质转变”为题,在江安校区综合楼C404阶梯教室为我院师生做了一场全面而精炼的学术报告。李德英副院长和王东杰教授主持了讲座,辛旭老师出席了讲座。

施耐德(Axel Schneider),欧洲著名汉学家,曾在德国埃尔兰根大学(Erlangen University)、德国波鸿大学(Bochum University)和中国台湾政治大学学习中国史日本学、社会学、政治学和东亚政治曾任教于德国海德堡大学(Heidelberg University汉学系,自2000年起担任荷兰莱顿大学(Leiden University现代中国学教授,期间(2006年)建立了莱顿大学现代东亚研究所并担任该所所长,目前在德国哥廷根大学(Gottingen University)东亚系任教。主要研究近代中国史学政治学和中国思想史。主要著作有《真理与历史:傅斯年、陈寅恪的史学思想与民族认同》。

报告中,施奈德教授首先介绍了传统史学(以儒家思想为背景的官方史学)的主要特点:一、历史悠久,地位重要;二、与政治关系密切,强调“以史为鉴”;三、史书撰写中的“述而不作”与“褒贬”之间存在关系上的紧张;四、以易经之宇宙论为基础的史观(关注周期性的变化,但非宿命论);五、以人为中心,强调“内圣外王”之说,倡导“德治”;六、目的在于彰往察来,关怀在于实现理想社会。随后,他又介绍了现代西方史学两个阶段的主要特点。在第一阶段中,主要是启蒙史观,突出大写的“历史History)”,强调抽象的时间观、线性的进步性、必然的因果关系、目的论与普世价值。在第二阶段中,则突出小写的“历史(history)”(以兰克为主要代表),强调时代的特殊性,甚至是个别性(每一个体都有它存在的理由);重视史料,要让史料说话;以人的理念为中心;运用解释学方法;最终导致历史相对论(二十世纪西方历史哲学的主流)。

中国史学在近现代发生了转换。这种“史学革命”有其特殊的历史条件:一、民族危机,保民保种;二,从“天下”到“民族”的转变;三、新的世界观框架出现,新史观(进步史观)已成为全球史观;四、认同危机;五、欲克服进化史观所带来的的“时间等级(Temporal hierarchy)”。施奈德教授以梁启超为例,谈到了中国史学革命中的种种表现:如反传统史学,强调民族意识,注重进化史观与因果律,宣传公理与公例等。这种现代转换表明了中国近现代史家逐渐形成了新的时间观:从Histopia(对回归“三代”的美好憧憬)到Utopia(未来乌托邦的美好想象)。进化史观与中国传统史观相比较,其最大不同便在于历史再也不以道与德为中心,取而代之的是规律性与“人”在其中所扮演的新角色(推动或阻碍作用);并以“民族”为历史的主体——“历史”展现出普世的公理。在治史方法上,进化史观强调时间化与历史化。并且“六经皆史”,经书丧失了它原有的规律性,历史与价值分离。最后,施奈德教授指出,其实历史的规律性一旦被破坏,论与史的关系、价值与事实的关系就会不清楚。

报告结束后,施奈德教授就在场同学所提问题一一作答,王东杰教授代表我院向施奈德教授表示感谢。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