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系列讲座:重评淞沪会战的战略意义
发布日期:2013-11-25 作者:管理员来源:
11月23日晚,陈廷湘教授在江安校区综合楼为同学们做了“中国近现代史系列讲座”第4讲《重评淞沪会战的战略意义》的学术报告。院长霍巍教授出席该讲座。此次讲座由天健文史社承办,中国近现代史教研室主任王东杰教授主持。
陈廷湘教授首先介绍了淞沪会战的基本史实和学界研究现状及其主要观点,指出抗日战争的基本态势的“敌强我弱”,中国方面的基本策略应是“持久抗战”。陈教授根据大量史料分析了日本的兵力构成,说明了1937年七八月间,日本在华兵力不断增加,淞沪会战未能缓解华北重兵压境的局面,而是促使日本进一步激化侵略战略,断绝了中日在华北地区拖延周旋的可能性。陈教授还指出,“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言论并非日军实际采用和执行的战略,故所谓粉碎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意义也值得商榷。
而后,陈教授从淞沪会战选择的地形是否有利于中国军队作战、是否为抗战赢得了更多战略空间两个方面分析其战略意义。他指出,日军对淞沪地区港汊地形早有准备,机械化部队受到的实际阻碍不大。而中国军队却损失更重;徐州会战失利后,决花园口以黄河之水御敌则为民众带来了深重苦难。陈教授还援引周恩来关于淞沪会战的观点,进一步说明国民政府战略决策的失误。
淞沪会战坚持三个多月,为东部人力、财产和物资迁川赢得宝贵时间,往往被认为是其对抗战的最大意义。对此问题,陈教授也展开了深入的分析并指出,淞沪会战打响后事实上对企业抗战内迁造成五个方面的困难:一是道路阻断;二是通行受阻;三是迁资难筹;四是运输工具严重不足;五是战火纷飞困难艰险,内迁缺乏一个相对安定的环境;此后国民政府暂驻武汉的错误决策,也对企业内迁造成更大困难陈教授以战时军需橡胶为例进行了细致分析。同时陈教授指出,淞沪会战意义值得重评,但淞沪会战广泛调动了民众抗战热情,改变了国际观瞻,为迁都重庆造成了不需说明之势,其正面意义不可磨灭。
同学们就国民政府内迁四川的决策过程、如何看待蒋介石的个人思考与国家策略之间的关系等问题向陈教授请教,陈教授一一作了回答。霍巍教授也参与到互动环节中,与陈廷湘教授就中国政府为何主动发起全面作战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随后他指出,陈教授的学术报告旁征博引,展示了史料、史事、史论在研究者笔下如何得到有机统一,特别是由非稀见史料中重新梳理材料,从而得出新的研究观点;同学们要正确处理学术活动与文体活动的关系,更加积极参加讲座、报告等学术活动,更加主动融入历史学院的文化氛围中。
背景介绍:“中国近现代史系列讲座”由我院中国近现代史教研室发起,旨在介绍近现代史研究前沿问题,强化江安校区学术氛围。自今年4月起,杨天宏、李德英、王东杰、陈廷湘等教授已先后在江安校区登上讲台,为同学们带来了4场精彩的学术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