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史教研室邀请兄弟院校学者共同参与拔尖人才培养(古代史教研室第2期)

发布日期:2023-11-15 作者:管理员来源:


20231111日下午3时,本科“拔尖&强基”青年史学沙龙在文科楼二区517室准时开始。“拔尖&强基青年史学沙龙是学院本科生培养的重要环节,旨在邀请名家以沙龙形式向拔尖、强基计划在内的学院本科生分享研究经验与近年研究成果,开拓本科生的研究视野。本次教学研讨活动由古代史教研室青年教师董嘉瑜主持,特邀山西大学社会史研究中心主任张俊峰教授为本院“拔尖&强基学生带来题为《不确定性与水利社会史研究——基于山陕区域的观察与思考》的研讨题目。

宣讲伊始,张老师从日常生活经验出发,指出人类社会存在大量的“不确定性”,因此,史学研究中有必要对这种“不确定性”予以关注。随后,张老师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史学研究的转向出发,通过回溯区域社会史的发展历程引出本讲主题,张老师指出,山西大学的区域社会史研究由乔志强先生开创,行龙先生接续,时至今日已走过40余年的研究生涯,总结区域社会史发展历程,不确定性与整体性、贯通性、主体性、外围性共同构成了社会史研究的五大特性。同时认为,所谓“社会”,实际上指的是一种构成社会运转的制度、规则、秩序及附着其上的整个权力结构与文化体系构建。

紧接着,张老师又从水利社会史的研究理念和实践路径出发,指出水利社会史的经典研究多是围绕着水利社会的类型划分而展开,如何在此基础上予以突破,将“不确定性”纳入史学研究范畴中来,把它作为一种研究视野,甚至作为观察水利社会的方法论、认识论,可成为推动水利社会史研究进一步发展的取向路径。

在对“不确定性”的内涵、外延及其研究视角进行界定的基础之上,张老师分别以“关中泾渠”、“晋南三村”、“河东盐池”这三个案例呈现如何将“不确定性”引入水利社会史的研究。三个案例分别呈现的是国家主导、民间主导及介乎其间的三种水利社会类型,但无一例外,通过将“不确定性”作为一种研究对象、视野,可对这三种不同类型水利社会的发展展开新的研究,得出新的结论。

本次教学研讨活动吸引了本院本科拔尖&强基计划学生、研究生及来自于校内不同院系的师生共30多人参加。研讨活动结束后的互动环节,大家围绕“不确定性”与史学研究的关系、不同地域的水利社会史研究差异、中外水利社会史研究路径、非虚构写作等内容与张老师进行了深入交流与问答,原定2个小时的活动已讨论至将近3个半小时,取得了很好的交流效果。

 

 

董嘉瑜供稿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