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英教授指导研究生学术论坛

发布日期:2015-05-29 作者:管理员来源:

 

528晚,研究生学术论坛在文科楼5楼藏研所会议室举行第18次讨论会。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历史系博士研究生贾日姗(Larissa Pitts)同学作了题为《想象的杂音:民国时期植树节所反映的中国森林保护概念,19151937》的学术报告。副院长李德英教授到场指导,李建艳老师和硕博士研究生20余人参加讨论。
 
IMG20150528200220_副本.jpg
 
贾日姗同学首先介绍了其研究的主要材料,即吉林省档案馆所藏大量与环境史研究相关的档案资料。她认为:传统中国相对忽视森林保护问题,而到了清末民初时期,随着“自强”运动的展开,中国的森林破坏到达了前所未有的地步。与此同时,东西方诸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都开始形成重视森林的观念。一些曾到中国旅游的西方传教士大肆宣传中国忽视森林保护的情况,强调“中国并没有值得来看的树木”。西方社会据此将中国作为自然破坏的典型事例。这一观点的刺激了一些留美华人的民族自尊心,他们因此开始在国内提倡森林保护。同时,美国传教士Joseph Bailio在南京创建林场为城市的穷人治生,所植林木却在清明节被当地民众破坏。他由此认为中国民众思想“迷信”是森林破坏严重的主要原因,而模仿美国建立“植树节”将有利于在中国树立保护森林的观念。留美华人的提倡与Bailio的建议受到了北洋政府的重视,袁世凯与农商部反复沟通,最终将1916年的清明节定为“植树节”。民国政府将“植树节”作为“无论南北一致举行”的政治活动,并未考虑中国自然环境与社会文化的巨大差异性。因而全国各地对“植树节”统一要求的质疑和批评从1916年一直延续到20世纪30年代。民国政府提倡“植树节”不仅着眼于环境保护,还反映了一种强调“统一”的政治诉求。从结果看,“植树节”在观念层面的意义——尤其是反思“森林”概念——远远大于其在造林方面的实际意义。总的来看,对民初“植树节”的考查不仅关涉环境史,而且还在思想观念史的论域之中。
 
IMG20150528192542_副本.jpg
 
论文评论人、2010级博士毕业生朱叶对报告进行评论,并提出了基层民众对植树节的认知、植树节研究的社会史与环境史视角等问题。随后,车人杰、胡斌、张力开、徐悦超、陈高争、张续等同学先后对论文提出建议,并提出植树的南北方差异、植树的具体树种、对《大象的退却》(The Retreat of the Elephants: An Environmental History of China)的评论、报告所关注榆树县的植树地点、国民党档案中关于党员反对植树节典礼有关内容、近代林学与农学传入中国等问题。贾日姗同学仔细记录并一一作了回答。
李德英教授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介绍了四川省档案馆和我校收藏的有关档案、资料,并以环境变迁与土地制度、林权的关系为例,提示贾日姗同学在研究中应当重视不同区域、不同时段的差异;还对她指导研究生完成的抗战时期四川植树造林运动研究情况作了说明。李德英教授肯定了研究生学术论坛的工作,并鼓励论坛秘书处要努力吸引更多同学参与到活动中来,真正通过讨论帮助同学们提高论文质量、学术水平,努力为深化研究生学风建设做出贡献。
论坛秘书长张力开同学对本次讨论会进行了简要总结。李德英教授代表学院向贾日姗赠送了纪念品。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