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晴佳教授:东亚文化圈中的筷子:新文化史研究一例
发布日期:2015-07-07 作者:管理员来源:
2015年7月6日晚7:20-9:20,美国新泽西州罗文大学、北京大学历史系王晴佳教授于江安校区综合楼C404,以“筷子与东亚文化圈:新文化史研究一例”为题,为我院师生带来一场精彩的讲座。此次讲座由霍巍院长主持,李德英副院长、王东杰教授、成功伟副教授、谯珊副教授、范瑛副教授、陈波副教授及我院众多学生参加。
霍院长首先向大家简要介绍了王晴佳的主要学术成就,对王教授来到川大讲学表示热烈欢迎。
王教授先讲述自己研究“筷子”的原因,指出在目前中国、日本等学界对于“筷子”的研究仍然很少,但全世界约有五分之一的人口使用筷子,这是很值得研究的领域。不仅如此,筷子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食用工具之一。王教授指出,实际上筷子相对于匙、匕出现时间要晚一些,考古发现表明中国最早的筷子出现在今江苏高邮附近的龙虬庄新石器时代,距今约有7000年。自公元7世纪之后,筷子文化圈开始形成,涵盖了东亚大陆、朝鲜半岛、日本列岛、越南、蒙古和西藏的部分地区。王教授指出,16世纪以来,很多西方人物到了中国之后,对中国的观察,第一个是汉字写法自上而下自右而左,第二个就是中国人用筷子吃饭。所以从物质文化角度,除开儒家文化奠基了东亚文化圈之外,汉字和筷子也是及其重要的部分。
王教授指出,在世界范围内,人们吃饭方式有三种,即手食、刀叉和箸食,这三大文化圈与享廷顿文明冲突理论中所描绘的西方、东亚和中东三种文明几乎重合。在中国,匙比箸出现更早而且更重要,这是因为唐以前,中国北部都以小米为主食,因为适合华北的旱涝气候。而筷子的发明则是因为若烹煮食物,匙和箸帮助搅拌和品尝,而箸比匙更为简烹煮食物,匙和箸帮助搅拌和品尝,箸更容易些。之后为我们展示了春秋战国的象牙箸、汉代的竹箸、唐代的银箸。
王教授随后为我们讲述了筷子地位上升逐步取代匙的原因。一是石磨普及,小麦食用从粒食转向粉食,二是石磨可磨油炒菜,三是茶点出现,唐宋时期小麦和稻米产量的增长。然后王教授为我们介绍了东亚文化圈的筷子以及筷子的其他象征意义。
最后,在场的师生积极向王教授提问讨论,讲座在热烈的气氛中顺利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