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文华:贡嘎曲德寺壁画——十五世纪西藏绘画艺术的里程碑
发布日期:2017-03-24 作者:管理员来源:
3月23日下午,故宫博物院藏传佛教文物研究所所长罗文华研究员在澳门新莆京游戏大厅中国藏学研究所111会议室,作了题为“贡嘎曲德寺壁画:十五世纪西藏绘画艺术的里程碑”的精彩学术报告。本场讲座是澳门新莆京游戏大厅中国藏学研究所珠峰名家讲坛的第二场,由霍巍所长主持,熊文彬教授担任评议人。来自澳门新莆京游戏大厅、故宫博物院和西南民族大学的众多师生和相关社会人士到场聆听。
贡嘎曲德寺(གོང་དཀར་ཆོས་སྡེ་དགོན།)位于西藏山南(ལྷོ་ཁ།)贡嘎县(གོང་དཀར་རྫོང་།)岗堆乡(སྒང་སྟོད་ཤང་།),距拉萨市约75公里。此寺是萨迦派(ས་སྐྱ་པ།)密教支派贡嘎派(གོང་དཀར་པ།)的祖庭,也是目前该派唯一的道场;该派大师贡嘎南杰(ཀུན་དགའ་རྣམ་རྒྱལ། 1432-1496)是寺庙所在地贡嘎宗(གོང་དཀར་རྫོང་།)的领主、贡嘎派的开山者,也是寺庙的创立者,声名显赫。寺庙建成于1464年,上世纪遭到损毁,但主殿祖拉康(གཙུག་ལག་ཁང་།)的大部分建筑保存完整,殿内壁画也多有留存。本场讲座,罗文华研究员主要围绕西藏山南贡噶曲德寺壁画的创作画派、壁画特点以及贡噶曲德寺壁画在藏传佛教艺术发展史上的地位等问题展开研究。
罗文华研究员首先对藏文文献中有关贡嘎曲德寺的雕塑与壁画的艺术家与艺术流派记载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对中西方学者们对于贡噶曲德寺艺术创作画派问题存在的争议进行回应。通过研究,他认为贡嘎曲德寺壁画有统一的艺术风格和相同的艺术追求,展示出相似的个性,应当是出自同一个艺术团队之手。虽然因材料缺乏还无法确认这些壁画一定出自钦则钦莫(མཁྱེན་རྩེ་ཆེན་མོ།)本人,但在目前状况下,将其视为钦则画派的风格是可以接受的。
罗文华研究员认为,学术界围绕贡噶曲德寺壁画艺术的争议之所以层出未断,关键原因在于学者们始终未对该寺壁画做过较为系统的研究,因此寺庙佛堂壁画的风格特点成为他关注的重点议题。通过考察,贡噶曲德寺祖拉康现存的壁画按照题材大致可分三种:祖师、本尊和护法神。他注意到,画师们对这三类主题分别采用了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比较这三种不同艺术手法、不同题材的壁画,会发现它们之间有着许多的共同特点:
第一,在故事题材处理上,打破传统的波罗-尼泊尔式方格对称布局,采用汉式绘画布局。具体表现在:1)画师们根据画面大小和故事繁简自由布局; 2)采用山石、树木、河流、楼阁、云气自然分隔,错落有致;3)根据故事情节的不同,场景或多或少,注重细节表现。
第二,在装饰细节表现上,变化万千,色彩纷呈,画师的个性特征强烈,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宗教的庄严肃穆感和线条的表现力。具体表现在:1)服饰、背景、装饰纹样: 或繁或简,或单色平涂,或景深幽远,层次繁复,绝少重复;2)色彩: 一扫南亚绘画中浓艳强烈的色彩传统,改以淡雅为主,中间主色大量使用粉色、浅黄色、淡绿色、浅蓝色、橙色等,给人面目一新的感觉,一扫传统庄严肃穆的感觉;3)多种艺术风格得到展示:尼泊尔艺术、汉地艺术、西藏艺术的风格特点往往融为一体。
第三,混合或融合了各种文化艺术元素于一体。具体表现在:1)大量采用汉地不同时期的元素;2)采用来自于印度、尼泊尔、中亚特色的装饰元素;3)采用了具有西藏本土特色的元素。
在对贡嘎曲德寺壁画特点系统分析之后,罗文华研究员继而将该寺壁画艺术放在整个西藏佛教艺术发展史的角度展开论述。通过对西藏后弘初期(10世纪)以来西藏佛教艺术史材料的梳理,他指出贡噶曲德寺壁画艺术相较此前的艺术作品,呈现出以下三方面的重要改变:首先,改变了后弘初期西藏向南向西的传统,即以波罗和尼泊尔为主的南亚艺术风格,转而向东,以揉杂汉、藏、尼泊尔、波罗、喀什米尔、中亚等元素的方式,貌似继承,实则以打破传统的面目出现。其次,汉文化影响的强化,促进了艺术家对于多种艺术的认知,并推动了其艺术风格的转轨,藏族艺术家大胆地将藏文化的成分加入,多种成分的混合,开创出西藏艺术的面貌,表现出强烈的本土化的趋势;这种影响一直到今天仍未停止。再者,西藏艺术风格的转轨不仅与艺术本身有关,也与西藏本土文化自信心的建立有关,西藏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佛教圣地,环喜马拉雅一区,惟有向东才是佛教区,喜马拉雅一区由过去的佛教核心区,已经衰变为非佛教区。尼泊尔艺术由主导方变成了生产方,其艺术开始与西藏艺术同质化,西藏艺术东向恐也是大势所趋。
罗文华研究员进一步对贡噶曲德寺同时期及其以后的西藏艺术演变进程进行宏观析概。他指出,14-15世纪保守的尼泊尔艺术仍然是西藏社会的主流,汉风只是一些小装饰而已,而且这种保守的风格在卫藏地区广泛流传,而贡嘎曲德寺所代表的钦则画派以及当时的勉唐画派并不是主流,只是当时的先锋艺术流派而已。由此可见贡嘎曲德寺壁画在当时是石破天惊之作。另外,当时钦则与勉唐两个画派流行的范围还相当有限,如果说勉唐画派主要流行在后藏、山南的个别寺庙,那么钦则画派只见山南与拉萨的个别寺庙,除此寺外,可能还有前藏的羊八井寺、山南扎囊的强巴林寺等。但是15世纪以后的西藏艺术风格明显处在变革之中,区域风格和寺庙风格在增加,这些风格的变化主导是汉地风格的影响,这正是勉唐和钦则两大画派当初追求的目标。17世纪以后,西藏史家才对藏传佛教绘画史进行了整理和总结,明确提出了钦则画派和勉唐画派的划分,指出钦则钦莫与勉拉顿珠同出一门,都大量学习和吸收了汉地绘画的风格,善用青绿山水。而这也是后来西藏绘画艺术发展的方向,钦则画派即是其最早的实践者。世俗化的风格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佛教绘画所强调的庄重肃穆的宗教气氛,容易受到僧侣阶层的批评和排斥,对于此派的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钦则画派后来无法取得类似于勉唐画派的政治认可恐怕也与此有关。
最后,罗文华研究员对贡嘎贡德寺壁画在西藏美术史中的地位进行高度总结。他分析到,14-15世纪是西藏艺术尼泊尔化的顶峰,也是西藏艺术本土化和向汉地艺术风格转轨的开始。贡嘎曲德寺壁画是目前保存下来的惟一案例,具有强烈的里程碑的意义,第一次真正意义上摆脱了尼泊尔艺术影响,西藏文化和艺术的自觉性充分体现出来。贡嘎曲德寺壁画指引了西藏绘画艺术的发展方向,并为后来者所追随,其影响一直到今天。
讲座之后,熊文彬教授对报告内容进行了高度评析。他主要对罗文华研究员精湛的研究方法给予总结,指出讲座充分展示了讲者本人对各种知识的把握,包括文物材料、历史文本以及艺术史脉络等。此外,讲者对各语种文献的使用,呈现出其深厚的语言功底。他还强调讲者将田野调查与文本理论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也值得大家坚守与践行。与此同时,熊教授还对明代汉藏关系相较此前所呈现的全面性和深入性特点做进一步阐释,他表示同意讲者的多数见解。最后,霍巍教授及在场师生,针对明朝汉藏关系、西藏西部的汉地影响进程以及钦则和勉唐画派历史流变等议题与讲者进行了交流讨论。接着,霍巍所长向罗文华研究员赠送纪念品并宣布讲座结束。
(朱德涛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