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期宋史博士研究生论坛系列讲座之二

发布日期:2017-07-11 作者:管理员来源:

       2017年7月5日晚,在江安校区文科楼二区澳门新莆京游戏大厅负一层学术报告厅,中国元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蒙古史学会副会长、北京大学历史系主任张帆教授带来了一场题为《元代“四等人制”再探讨》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澳门新莆京游戏大厅院长霍巍教授主持。

1.jpg

       讲座开始前,霍巍教授致欢迎词,希望与会的博士生能成长为宋史研究的生力军,有力地推动宋史研究进入一新阶段。
       讲座开始,张帆教授首先梳理了元代“四等人制”说法的由来,并指出,关于“四等人制”的提法,虽然已有的解释并不确切,但我们不能因此颠覆这一概念,反而需要对此进行重新考释。
        其次,张帆教授提出,与其说“四等人”,不如说 “四种人”、“四类人”或 “四圈人”,而且之间的界限并不明确或固定。“四等人”并不是元朝统治者从主观上划分的,而是客观存在或者自然形成的。“四等人”中,最难厘清的概念当属“色目人”。在蒙古草原帝国,国民被分为两种:一是作为统治核心的本部落(蒙古,或称“国人”);一是居于外围,来自征服、招降、主动投奔等渠道的其他部落(合里·亦儿坚)。后者是元朝最早的“色目人”。随着蒙古征服范围的扩大,色目人的范围不断扩大,不仅蒙古人被包括进色目人,而且汉人乃至南人也被包括进去。张帆教授指出,“元代多民族政策的本质是蒙古人(国人)/非蒙古人(合里)的二等人制,源自古老的漠北传统,并没有法律的明文规定。”
       再次,张帆教授梳理了已有研究中有关 “四等人”在各方面待遇差异的论述,并强调“四等人制”并非一次性颁布,或有计划地陆续颁布。是诸多单项规定或惯例的概括。这些规定或惯例并不能覆盖当时民族政策和民族关系的所有方面。
       最后,张帆教授总结道,“四等人制”的提法本身存在一定的问题,不可将其绝对化,但是这一提法并非完全虚构。我们不能凭借对它的质疑,进而否认元朝的民族分等现象。总体而言,元朝的民族矛盾存在着逐渐淡化的趋势,而且元朝灭亡的主要原因并不是民族矛盾。
       讲座结束后,张帆教授回答了在座师生的积极提问,对“四等人制”提法的演变以及元代“色目人”的复杂构成等做了进一步的补充和解释。
 
Baidu
sogou